第集农业起源 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南方稻谷从野生稻驯化至生产稻,北方把狗尾巴草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谷子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本节纯叙述无思想。 一、农业的起源概述 1、起源原因: 丛林危险: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狩猎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 气候的变化: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的主要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 2、转变: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 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转变的意义 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自然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 农业出现之后,人类拥有了主动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更多的人类基本生活所需品。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 水稻 1、仙人洞遗址 地点: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 考古时间:年 考古发现: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 结论: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 2、湖南省道县 地点:湖南省道县玉蟾岩 考古时间:年 考古发现:5颗实物稻子 结论:这几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 、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 地点: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岙村 时期:年前 考古时间:年 考古发现:①大量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 ②得到大约几十万颗碳化稻米,比现代大米瘦长; ③数十件特殊骨制物品——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的一种骨耜。这些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者铲,它的主要用途是松土。提高水稻田生产力。对于当时稻作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意义:数量大,保存好,在世界史前遗址中十分罕见的,为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结论: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它的稻作农业耕作形态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稻作农业的水平已经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为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打下基础。 4、良渚文化遗址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活动地点分布在太湖流域。 时期:距今到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发现:①出土不少磨制精细的新农具,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②各种大型建筑的修建和精美的玉器制作,这些高度的文明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支撑。 结论:①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之中,我们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②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稻谷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发达的程度,已经成为了当时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谷子 时间:距今多年前 地点: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大量种植谷子了 驯化:我们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为饲料种植,以后逐步驯化为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 地位:在我国古代农业中谷子居于首都地位。直到明代以后由于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的引入,谷子的种植才相对减少,但是谷子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磁山遗址 地点:河北武安 时间:距今百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考古时间:年 考古发现:①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远古生产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铲,收割农作物的石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 ②粮窖个,其中有80个粮食窖穴里面还有早已碳化,已经成为皮壳的粮食遗存物,以粟和黍为主。 ③陶盂和鸟头形支架炊具,也是磁山人的代表性器物。 2、兴隆洼文化遗址 地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 时间:距今年 考古时间: 考古发现:①遗址表面大量堆散着石器陶器; ②发现了一千五百多粒碳化籽粒,其中黍占百分之九十,粟占百分之十,呈人工栽培形态。比欧洲地区发现的谷子早二千七百年。 ③人猪合葬墓,猪已经不是纯野猪。畜养生猪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家猪也逐渐成为们重要的生活资源。 在史前社会的墓葬遗址中,除了被人食用以外,猪也被推崇为用来沟通神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家猪的饲养规模已经相当可观。 ④出现了最早的龙形图腾,而且很多都与猪有关,如猪首龙,玉猪龙等这些遗存物的发现都证明了在先古时代生活中猪的重要性。 ⑤除了驯化猪以外,人类又先后驯化了狗、鸡、鸭、牛、马、骆驼等一系列动物。 ⑥房址一百五十余座,房址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建筑,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规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村落里居住的先民已存在等级之分。 小麦 起源地: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即半月形地带。 传播到中国:大概在距今年左右传播到了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中国的小米,成为了我们中国北方地区的主体的农作物。” 二里头文化遗址 地点:河南偃师二里头 考古发现:距今百年左右,小麦的出土量只占到不足百分之一,但是到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的二里岗时期,小麦的出土量达到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已经成为仅次于粟和黍的重要粮食作物。 三、农业发展结果 1、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粟、黍、水稻、小麦、大豆,五谷俱全。猪、狗、鸡、羊、牛和马也都出现 2、文明社会的出现 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充足的粮食使得人类进行更细致的社会劳动分工,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使得人类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文明社会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部落联盟不断扩张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定居范围的扩大,史前社会形成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张,内外部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已改进生产技术的农业部落联盟成功地完成了从原始文化向邦国文明的过渡,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成的国家随之产生。 #中国通史#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80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