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529/9004454.html 首发:5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丁铭、王靖 去年夏季以来,随着良渚文化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话题再一次成为世界 通常来说,文明起源有三个标志:文字、金属和城市,但这是西方的标准。著名历史学家张光直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以技术和贸易改造自然的“破裂性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是通过人与神沟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连续性文明”。
刘国祥说,西方的这一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比如玛雅文明、十八王朝以前的埃及文明没有出现城市,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没有文字等。因此,不同地域间文明化进程和特征不一,判断标准不可人为硬性统一。未曾中断的精神成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 刘国祥认为,红山文化具有巨大的物质层面成就,但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层面成就,这是我们判断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核心标准。红山文化时期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观念发展成熟,并且有相应的物质文化遗存,这就是进入文明社会门槛的一个重要标志。 “甚至你会发现,红山文化的精神理念离我们很近,五千年的文明并不遥远,我们当代人跟祖先是心灵相通、传承至今的,中华五文明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可以断定,在距今年到年,红山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刘国祥说。 一部中国史,半部玉文化
“人猿相揖别,几个石头磨过”。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打交道最多的还是石头。在诸多石头中,人们选择了玉石,并有过一个追求玉器比今天的人们追求黄金、汽车、豪宅还要神秘、疯狂的时代。 中国著名文物艺术品鉴赏家、玉文化学者岳峰说:“在学术界理论界有过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一部中国史,半部玉文化’。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程中一个没有间断的文化载体。” 考古证明,中国的玉文化就起始于多年前的辽西兴隆洼文化时期,而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石加工,已经到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在没有金属器的时代,先民们已经把钻、刻、磨、割工艺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认识,早已普遍应用到玉器的加工中。 碧玉多头器。(七道湾子遗址出土)
刘国祥说:“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玉雕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雕琢和使用形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礼制形态,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玉龙的出现是红山文化先民共同崇拜龙图腾的玉礼制形态的重要证据,红山文化玉龙造型分为C形龙、玉猪龙、鸟形龙三类,玉猪龙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的造型产生直接影响,为中华龙的本源。 红山文化玉猪龙(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河西遗址出土)
红山文化时期最重要的玉猪龙发现,要数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猪龙。这件由村民张凤祥年修梯田时发现的玉猪龙,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直至年才被确认是约年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这件玉龙呈钩曲形,高26厘米,通体磨光,墨绿斑斓,姿态盘曲腾跃,颈上扬起一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势若凌空,那形体恰似一个“C”型,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 郭大顺介绍,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龙造型已定型化,玉雕龙与商代玉龙在造型上一脉相承。他说:“红山文化玉器大都有抽象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与之相关的,是红山文化特殊的埋葬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唯玉为葬。” 红山文化玉猪龙(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
学者王国维释“礼”字的初型为“以玉事神”。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和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以及崇拜礼仪的制度化,是礼起源于史前时期最为典型的证据。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新全说,诞生于辽西的红山文化玉器很有特点,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这种文脉传承有开山作用。特别是C形玉龙造型,一直传续至今。 刘国祥认为,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传统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之一。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早期发展阶段,玉器是贯通天地、沟通祖灵和神灵、彰显礼仪的核心物质载体,秦汉以后至明清,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玉器发挥出延续文明血脉、凝聚民族共识等重要功能。 影响世界的中华农耕文明
在辽西地区赤峰市敖汉旗史前博物馆,展出着一种小米粒大小的黑色颗粒,它就是碳化了的谷物——约年前的粟(谷子,脱壳后叫小米)和黍(脱壳后叫黄米)。 炭化粟籽粒。(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敖汉旗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北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上万年灿烂的史前文化,而这些文化都离不开当地一个古老的产业——旱作农业。 现有的考古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敖汉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年至年期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三次科学考古发掘,通过浮选法,获得经过人工栽培的碳化粟黍籽粒。 经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14测定,这些碳化粟黍距今约年,比此前中欧地区发现的谷物早年左右。结合定居村落的出现及成熟的掘土、谷物加工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证实距今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时期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形成。 每年的秋后,浅耕过后的敖汉旗农田中,错落的灰圈依稀可见,考古专家说,这是远古先民们居住的房址。专家们通过对房址中出土的先民遗骨进行C13和N15骨骼鉴定,证实了谷物已然摆在了史前先民的餐桌上。 石铲、石锄、石耒、石耜、石斧、石刀、石纺轮、磨盘、磨棒、陶罐、骨针、蚌器……大量与旱作农业息息相关的生产工具,见证了敖汉旗的旱作农业萌芽于小河西文化时期,发展于兴隆洼文化时期,辉煌于红山文化时期,有着上万年的栽培史。 石耜。(杜力营子村西遗址出土) 刘国祥认为,敖汉旗旱作农业的发展和成熟,助推了文明社会的诞生。由于食物资源有了稳定的保障,人口迅猛增长,手工业分工加剧,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等级制度确立,以玉为载体的礼制系统形成,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等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为之后的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发展及红山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石钺。(份子地遗址采集)
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敖汉旗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副教授刘歆益说,在农业全球化历程中,东西方农业之间存在相互交流的明显的考古学证据。在距今约至年前,欧亚大陆发生了一次影响十分广泛的农业人口和农业技术上的大交流。原产于西亚的大麦、小麦和原产于中国的粟黍分别向对方传播。 到公元前年前后,原产于西南亚洲、中国、印度、非洲的农作物系统最终联系在一起,史前农业全球化基本完成。伴随着史前农业全球化的完成,几个不同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和欧洲东南部)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复杂化随之展开。 丛德新研究员认为,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年辽西农耕文化,是最早由东向西传播的东方文化因素,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文化交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物质贡献。 历经年的风雨和时代变迁,粟和黍这一古老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大地上消失,而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敖汉旗仍保留着粟黍后代的耕种,并保留着畜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 年9月15日,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而随着“天宫二号”一同前往太空的,还有一位特殊的“乘客”,那就是谷子种子,它就来自敖汉旗。 年9月5日,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国内外的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