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兴隆洼文化于20世纪80年代始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位于该村东南1.5公里处的台地上,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的上游右岸。该文化类型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广阔,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间山,北到鸟尔吉木伦河,南达渤海北岸,遗址总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它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的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为特征,这一历史文化发现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是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时代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年开始发掘。除兴隆洼遗址外,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査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白音长汗和査海三个类型。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对兴隆注文化遗址进行了近10次发掘,发现有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余座、窖穴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其中,遗址中心的两座房址面积达平方米左右。除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迹外,还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玉器。陶器中的陶塑作品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首次发现兴隆洼文化的发现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兴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它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自有渊源。它不但解决了红山文化的源头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长城东段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自有特色和连续性,确定了该地区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平行、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同时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注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6次挖掘,共发现房址座,居室墓葬30余座。它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显露出沟、房址和窑穴等全部居住遗址的史前部落,从中发现的成批居室墓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奇特的埋葬习俗。这里发现的人猪合葬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尚属首例。个出土的墓葬中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理葬,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征,这一历史雄。活动与察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兴隆注先民们对猪灵的条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在兴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发现了大量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确定狩猎经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所有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圆型壕沟,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村落,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兴隆洼聚落形态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期聚落居住区外绕以椭圆形围沟,房址均沿西北一东西方向成排分布,室内面积较大;二期聚落承袭一期聚落布局,房间面积略小;三期聚落房址排列不整齐,密度大,室内面积明显变小。可以看出兴隆洼聚落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故有“华夏第一村”之称。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的玉器数达10件之多,从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兴隆注的先民们已注意到了选材,色泽多为淡绿、黄绿、乳白或浅白色,而且已经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兴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国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溯到了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为红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头,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该遗址还出土有“蚌裙”这一奇特的服饰,这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完整的服饰资料。还出土了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乐器——一个完整的骨笛。出土的石器主要以打制锄形器为主,斧形器也很典型。兴隆洼房址中出土的陶器均为夹砂陶,多数陶器质地疏松、胎厚重,烧制火候不高,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黄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纹饰以压印为主,主体纹饰主要有横人字纹、之字纹、席状纹、网格纹等。所有陶器均为手制这里出土了数量最多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动物骨骼,是兴隆注先民从事狩猎活动的实证。在兴隆洼较早的遗址中出土了胡桃楸果核,它是组成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的一种乔木果实,这种乔木属温带林木,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湿润,与现在气候干燥的草原沙漠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5931.html
------分隔线----------------------------